教材 教科版《物理》八年级上册
课前准备 激光笔两人共用一支、自制针孔照相机、三个有小孔的硬纸板、夹子、一根细线。
实验器材 果冻、半个可乐瓶、香(有烟的)、一个装水小烧杯(滴有少量的牛奶或豆浆)、火柴、蜡烛、玻璃砖手电筒、日食演示仪、多媒体课件。
一、本课整体设计思路(探究式)
活动--问题--猜想--设计实验--实验验证--交流--结论--新的问题
二、教学过程实录
教师 提前到教室,用多媒体显示以下文字“激光直射入眼时,会对眼睛有损伤,实验前、后及实验中绝对禁止激光直射自己或他人眼睛!”(体现对学生的关爱)
提出问题引入活动:同学们在小的时候做过手影游戏吗?
今天让大家回到童年,重温儿时的欢乐,谁来试一试?(学生跃跃欲试)几位学生利用投影做,老师请学生边做边解说。小狗、小鸟、青蛙、孔雀(还配有动作,十分形象生动)。
[热身进入学习状态,教师的语言美同样不可忽视,学生表演形象生动,栩栩如生,教师也和同学一样在欣赏着他们的表演,和谐、平等的师生关系地学生的活动中自然形成,同时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得到渗透。]
教师 大家说他们的表演精彩吗?(学生顿时掌声大作,做的同学体验成功的快乐,没有做的同学学会欣赏别人,情感目标得到实施)
由活动引入问题:我们欣赏了这几位同学的惟妙惟肖的表演,你能提出与这一现象有关的问题吗?(思考了一下)(提出问题,问题来源于身边生活)学生提出的问题:
1、手是肉红色的,为什么影是黑色的?
2、所有的物体都有影吗?
3、影是怎样形成的?
4、影为什么会随手形的变化而变化?
5、无影灯是怎么回事?
——————
[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老师事先无法预料的。此时老师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提问题、敢提问题,以培养他们将来会提问题。同时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,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]
教师 刚才大家提出了好多想要知道的问题,所提的问题都很好。我们今天不可能全都把它们研究完,选出其中两个来共同探讨一下。(老师的指挥、引导作用)
大家猜想一下形成影的原因是什么?(有点冷场)教师引导鼓励:如果在流动的不中插一竹竿,水能绕过插在水中的竹竿而向前流动,光能否像水那样绕过吗?
[渗透物理研究的方法——类比。这时老师的引导作用时不可忽视的,同时学生也在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考,而不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。]
学生 光可能沿直线传播
老师 如何证明你的猜想呢?
学生 实验收集证据。
老师 介绍大家桌子上的器材(有导向地介绍:备用器材),要求用桌子上提供的器材寻找你的证据。
[这种导向并不是强求的,给出的器材有让他们发挥的空间,也可以不按照教师的导向]
老师引导 太阳光射进教室时,此时我们看不到光,设想一下,用扫帚将地上的灰尘扫起来,能看到吗?(老师做提示后学生有用烟雾显示光线方法做实验的)
学生交流 学生自己做给其他同学看(体验成功),有液体、气体、固体(果冻)还有带孔三块硬纸板的。其中一个同学做固体中的光传播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:他说光在固体中沿直线传播,但出来后发生了折射。[当时我很惊诧,折射还没有学呢,他怎么说出来了?急中生智,及时地对他的发现大加表扬。这一现象对于我们教师来说,太平常了,但对于这位同学就不简单了,可以说是一种发现或发明,对他来说就是他的原创。注意:千万别给给学生波冷水]
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光直线传播的实例:(思维发散与应用)但学生却没有举出日食和月食。
老师引导 自然界中大的天文现象,用多媒体演示日、月食的形成过程(形象直观),并让学生实物演示。
教师 我国古代对光的这种传播规律早有记载,最早的是4世纪《墨经》记述了一种小孔成像的现象。下面我们重温一下古人观察到的现象(创设情境,再次进入活动)
学生活动 用自制的针孔照相机观察蜡烛火焰的像,(在此过程中,有反过来看,也有将小孔就靠在在火焰上的,老师不可以强求学生的认知过程的一步到位,这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)
学生交流 有的观察到屏上的是圆形的,正立的。
[错吗?对于前者引导学生去做课后题;对于后者,老师要求晚上回去再进行观察,说明白天光太强。让学生学会观察,体验整个学习过程,其实前一学生观察到的是真实的,确实这样,是因为她将小孔靠得太近了,是小孔以外的影,我们在教学中不一定注意到这一现象。]
老师 除上述记载外,我国宋代博学家沈括有一部科学巨著,被英国的李约瑟称为“中国的科学史”的坐标,大家知道这部巨著吗?《梦溪笔谈》它里面也有这一现象的描述:
多媒体出示“若鸢飞于空中,其影随鸢而移,或中间为窗所束,则影与鸢相逆,鸢东则影西,鸢西则影东”
教师 给出解释(语文与物理相结合,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)
出示动画:给出解释(上升为理论,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)
情景设置:两小孩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所进行的争论。
关于光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的问题在历史上还有一个故事。
多媒体打出“光速的测定史”:伽利略实验。阅读后说明:科学家和我们常人一样,也会有错或想不到的地方,生活中要正确对待失败,正是因为伽利略的失败,才使得后来的科学家用了很多更巧妙的方法来测光速。光速到底是多少?现在测得光速为30万千米/秒,即每秒要走30万千米的距离,这个距离相当于绕地球赤道7圈半(让学生计算,给出地球半径等于6400千米)
[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正确对待挫折、失败,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意志品质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悄然实施。]
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(将知识纳入系统)
课堂回顾
1、光是沿__________传播的。
2、影子的形成说明__________
3、光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米/秒
4、用步枪瞄准射击时,要求“三点一线”,这是__________规律的应用。
(对知识内容再进行回顾)
拓展与问题
1、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?
2、光速都是30万千米/秒吗?
3、光如果不是沿直线传播,而像水那样向前流动,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不同?
4、光速如果与现在的声速相等,与现在相比又有什么不同?
[这样不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,而且让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上飞出课外,新问题的出现,促使学生进行新一轮的探究。]
三、课后反思
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,我深深地体会到,新一轮的课程改革,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,只要按照课本给出的知识点,进行一些学生实验就可以了。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,而是要要塑造适应二十一世纪国际人才需要的新人。如何达到这一目标?老师是关键。按照过去的汇报、展示课,课前总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,即上所谓的预备课,课上学生与老师配合得一定天衣无缝。这样的课,教者安心,听者舒心。课的评价一自然是一堂难得的“好课”,教学中以人为本,不放过教学中的每一个可以利用的契机,有机地处理好“知识与技能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”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关系,才能把新课程的精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处。我们所急需解读的是新课改的魂,而不只是摆在表面的形。